10月14日,中国政法大学刘星教授在威斯尼斯人品牌官网模拟法庭开讲,讲座题为“怎样塑造基层法庭空间”,由威斯尼斯人品牌官网张洪涛教授主持,法理教研室老师和学院部分本、硕、博学生参加讲座。
刘星教授首先指出法庭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基层法庭的空间。基层法庭空间比较复杂,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表明现代化的法庭在边缘地区、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并不是普遍的。此外,中国处于转型时期,复杂的利益关系给基层法庭空间带来更多话题。因此虽然法治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基层法庭在空间上所做的努力应该得到深入思考。
其次,刘星教授介绍到当事人是他研究的切入视角,物理空间和人文空间,甚至法官的形象、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当事人观感的一部分。如何解释部分基层法庭空间的特殊实践现象是有趣的话题。有解释认为基层法院有动力以调解的方式结案,案结事了的激励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但并不完全,因为根据考核标准的逐步改进,二审裁判结论给一审法官考核带来的影响逐渐减弱;有解释认为“司法为民”的理念所致,刘星教授认为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并不能精准地解释具体空间设置,在基层法院的实践中或许另有技术化的考量;还有解释对基层法院的这些举措提出批评。事实上,这些法庭实践除了以当事人为视角以外,还包含着一种相互性的考虑,正规的法院机构和有亲和力的法庭空间共同作用,使当事人的感受发生变化。
刘星教授认为建立正式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裁判的正确性,法律与文学理论中有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文学性的语言容易让人对法律既定价值的判断模糊化,文学容易使谬误听起来像真理,但何为谬误、正确,有时是难以界定的。裁判是否正确,更多地在于如何解释、理解何为正确,从这一视角,对法庭空间的塑造、文学语言的引入,就都存在合理空间了。语言如何表达、修辞,法庭空间如何根据社会观念塑造、运作,是存在理论余地的。
刘星教授总结道法庭空间深入理论来看要有所限定,其一应该限定在基层法院,其二应该针对家庭邻里纠纷等特定纠纷。另外,要重视当事人的视角,站在老百姓的视角看待法庭空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这对于法庭空间的塑造方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最后,讲座在火爆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刘星教授的讲座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角度新颖、引人深思,受到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