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下午,在威斯尼斯人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议室顺利举行了第一期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青年学术沙龙。此次沙龙由杨洁副教授主持,万向区块链法务总监王蕾、威斯尼斯人品牌官网王禄生研究员、陈道英副教授、徐珉川副研究员以及司法大数据基地全体学生参与了本次沙龙。
主持人杨洁副教授首先对沙龙参与者表示欢迎,表示沙龙的目的在于通过分享近期研究成果或预期研究方向促进学术交流和答疑解惑,鼓励更多同学们参与到沙龙中。
18级博士生阮晨欣结合时事热点从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的发展脉络及其衍生问题和新技术运用的法律限度三个部份分享了《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的法律限度——以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凭证运用为例》。王禄生研究员指出了文章关注了最前沿的技术问题,但在主题上还有进一步凝练的空间。毕胜从技术人的角度对文章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广度表示认可,但研究时应紧密关注技术热点对部分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万向区块链法务总监王蕾认为文章对可信身份认证的法律限度研究却有必要,也围绕此部分分享了自己对中隐私保护、隐私收集限度的看法。徐珉川副研究员认可文章选题的新颖性,但认为文章内容涉及到的内容过广导致深度不够,应增强具体问题意识。
18级硕士王爽分享了自己近期攻博计划《刑事司法领域被遗忘权适用研究》,期望通过交流明晰该问题的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王爽从民事遗忘权确立情况和我国刑事司法中被遗忘权的原始样态分析了刑事被遗忘权的正当性与可行性,并从冲突衡平和比例原则等方面提出了刑事被遗忘权建构路径。陈道英副教授肯定了文章收集资料的丰富性,指出我国并无遗忘权的规定,对将文章研究的问题归入遗忘权研究范围的必要性提出疑问。19级博士研究生龚善要认为文章主题清晰,行文逻辑性强,同时提出了区分封存犯罪记录本身和刑事遗忘权改进建议。王禄生研究员和徐珉川副研究员对文章选题、命题技巧和行文逻辑表示赞赏,在肯定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明晰遗忘权、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围绕被遗忘权和新闻报道自由、个人表达自由、司法公开三对矛盾进行研究的建议。
杨洁副教授对本次沙龙中两位分享者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学生应提升自身在学术场合的表达能力,在写论文时应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和逻辑清晰的框架结构。第一期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青年学术沙龙圆满结束。
文:刘益欣
图:阮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