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我国台湾地区文化大学威斯尼斯人品牌官网刘秉钧教授应邀莅临威斯尼斯人品牌官网,以“转向处分在刑事程序之运用——以德国中间程序为例”为题,在威斯尼斯人品牌官网模拟法庭举行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威斯尼斯人欧阳本褀教授主持。虽秋意渐至,然听众兴致丝毫不减。现推出本次讲座内容精撷,以飨读者。
在转向概念的设置上,通俗而言是指从起头向终点的方向上,未到终点就下车。司法程序追求从开端到终点的程序完整性,刑事诉讼程序的目标无非是要达到某种法律效果,如何达到程序的初衷,必须要有法律上的考量(due process of law)。一个犯罪行为的法律效果,必须有人提出控诉,此后经过法律审判,才能实现某种刑罚权。
基于何种理念,不让程序从头走到尾,这一理念从少年事件程序而来。在美国,认为将少年犯比作成年犯来处理并不适当,因而对少年的处理必须进行独立。少年犯罪走向特殊处理的管道,这理念建立于《儿童权利公约》之上。这一公约的理念,虽然在大陆的少年事件处理中还未能完全彰显,但把少年事件当作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特别程序,在大陆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已经有所体现。
★转向处分在刑事诉讼程序之导入
以侦查程序之转向为例:检察官起诉裁量权之调整。检察官的职责就是控诉犯罪,以取得法院确定判决作为执行依据。不提起公诉违背了检察官的法定职责,如果赋予检察官裁量权决定是否起诉,体现了审检分离的初衷。
必须坚持起诉的合法性,提起公诉的首要前提要件必须是被告人可能受到有罪判决。没有起诉的合法性要件,就应当结束程序。起诉裁量权是一种公权力,其本质是一种暴力,当没有权力去制衡时,对于公民是危险的。因此在审判程序中,检察官成为程序中的当事人,法官成为公权力的代表以制衡检察官。如此才能在刑事诉讼中避免控诉权一走到底。以审判程序的启动制衡检察权对公民权利侵害的可能性,实现了转向处分在刑事诉讼程序的导入。
★刑事程序各阶段转向处分之运用
刑事诉讼程序各阶段转向处分的运用包括职权不起诉、缓起诉、程序转换等程序。
就缓起诉而言,是指具备起诉合法性但不具备必要性时,暂时不提起公诉。当不提起公诉能实现实施刑罚权的相同目的,则得以实现节约司法资源的目的,避免审判的迟滞,这对于当前法院巨大工作压力而言是具备积极意义的。
再谈及程序转换,在审判阶段,是否要将原本的刑事诉讼程序贯彻到底?刑事诉讼如今采取审检分立,不告不理,当事人对立,审判分级制度四大原则。正当法律程序追求检察官的控诉在法律控制下将程序进行贯彻,其目的不在于判断被告人是否有罪,而在于使法院的审判实现公平,符合公共利益,保障人权,这就是所谓的公平法院。因而刑事诉讼必须做到直接审理、言辞主义、辩论公开,以此检验刑事诉讼程序是否正当。但现实中往往出现难有法院有能力做到上述要求,因而催生了刑事程序的转换,如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的转换。
之后再讨论刑事政策在程序转向中的影响,需要明确的是政策具有目的性,一定有其相对应的目标。在这一概念上进而衍生出司法行政能否干预司法审判这一问题。台湾地区最高法院以决议的形式在近期废止了判例的应用,引起这一问题的讨论。刑事诉讼程序必然政策的影响,因而有观点认为这会引起刑事政策与刑事诉讼的对立。但刑事诉讼的法理论可由法官自行判断,刑事政策侧重目的,理论侧重逻辑周严,两者应当是互补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刑事政策必须与理论作为支持,这不应当认为是司法行政对司法审判的干预
★转向处分之滥觞——少年事件程序
首先需要引入德国中间程序的概念。何谓中间程序是指一个刑事程序从起诉到审判,是否需要进入下一程序需要相应的程序审核。任何一个刑事诉讼程序都是对公民权利的侵害,因此这一过渡时期就需要设立中间程序以保护公民,确保其受到公平法院的审判。
中间程序的第一个目的是审查起诉是否合法,第二个目的审查是否满足起诉条件。这一程序甚至可以审查检察官是否应当缓起诉,若符合缓起诉条件,则法官可以暂停审理,一旦在这一期间被告人实施相关弥补行为,便可以彻底终止刑事诉讼程序,以实现刑罚权本来的目的。所以转向可以避免刑罚权走向极端,其效果可以是终止程序或者中止程序,甚至也可以是启动其他程序。
这一思想在少年事件程序中尤为明显:
一、少年调查程序。法院应先做第一道过滤,通过运用保护程序判断其行为是否为偏差行为,以在少年实施偏差行为时通过保护处分代替刑罚。此举是为了避免对少年的人格发展压抑,保护少年的人格发展权。
二、少年保护程序。少年法庭首先须收集证据,在调查程序后,进入审理程序前做出启动下一程序的裁定,才可继续推动司法程序前进。审理完毕后若无抗诉,法官实施保护管束措施。这一保护程序的实质是一个协商式的程序,而不具有通常刑事诉讼程序的严厉性。
三、少年侦查程序。任何少年未经少年法庭移送起诉,检察官的起诉行为是违法的。至于在移交后检察官是否起诉,还可通过起诉裁量权自行决定。这一道转向程序也是对少年的保护措施。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刘教授亦针对提问同听众们一道进行了更为细致深入的探索。刘教授思维敏锐,学贯中西,以其独到的视角答疑解惑,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取得圆满成功。
文字:王野
图片:刘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