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下午,我国著名法理学家、中国海洋大学威斯尼斯人品牌官网院长桑本谦教授,受邀作为我校第三届“郭秉文文科试验班”法理课程主讲教授,以“惩罚的算法”为题,在本科教学楼进行了秉文大师讲堂的授课,本次讲堂由威斯尼斯人品牌官网刘练军教授主持。这是继北京大学威斯尼斯人品牌官网苏力教授之后的第二场秉文大师讲堂,威斯尼斯人品牌官网一学年共设四场秉文大师讲堂,分为本学期两场和下学期两场。此次讲堂中不仅有秉文班学生,还有本院、本校的其他学生以及慕名而来的校外人员,桑教授谈吐优雅、思路清晰,并循循善诱引导同学们往更深入的层次去思考,“桑神”名不虚传。
讲堂伊始,刘练军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桑本谦教授在法理学、法律经济学方面的杰出成就,提出虽然本次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是不要有畏难心理,要积极思考与探索。
桑本谦教授首先借助5个真实的刑事案件来讲述我们的道德直觉如何评估罪责的轻重,从中引出了破案率、作案成功率、惩罚严厉程度以及犯罪的实际损失等决定刑罚威慑水平和犯罪预期损失等各种变量。刑罚的威慑水平相当于惩罚严厉程度与破案率(惩罚概率的近似值)的乘积,而犯罪的预期损失则相当于犯罪的实际损失与作案成功率的乘积。
桑教授指出,只要分清事先和事后,那么评估罪责轻重的绝对尺度就是犯罪的预期损失而非实际损失,之所以需要考虑实际损失,只是因为后者是影响前者的一个变量。风险不见得会导致损失,但风险一定会产生预期损失。一种行为只要事先看来足够危险,即使事后没有造成任何实际损失,也可能被视为犯罪,比如未遂犯或危险犯;相反,一种行为哪怕事后看来损失惨重,只要发生概率很低,也可能不被视为犯罪或只被视为轻微的犯罪,比如过失犯。两种极端情形都可以统一在犯罪预期损失的尺度上,作案成功率从趋近于零到趋近于百分之百就界定了一个可过渡的频谱。
因而所谓“罪刑相适应”,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刑罚威慑水平与犯罪预期损失相适应”,但当我们说“罪刑相适应”的时候,意味着将惩罚严厉程度这一变量从威慑水平中分解出来,于是作为决定威慑水平的另一个变量——破案率——就被用去评估罪行轻重了,这种变换相当于分子上一个乘数变成了分母上的一个除数,可以解释为什么越是难以侦破的案件或难以被抓获的罪犯被认为罪行越重。在此基础上,桑本谦教授提出了一个“罪责评价指数”:“犯罪的实际损失×作案成功率÷破案率”,这个指数可以用以一般性的罪责评价。
之后,桑教授借助演化博弈论来讲述“以牙还牙”(TFT)的逻辑。TFT并非人类的专利,作为抑制种群内部冲突、促进共生关系的一个制度性的遗传因子, TFT法则早在亿万年前就已经广泛扩散于陆地、海洋和天空的生物圈。桑教授通过不断改变TFT的外部条件展示了一系列演化来验证上述罪责评价指数的通用性和合理性,并在解释人类关于罪责评价的道德直觉的生成和演化的同时,也解码了道德直觉。人类负责评估罪责轻重的道德直觉与上述“罪责评价指数”是吻合的。由于法律先于法学,所以道德直觉是刑事立法的原始依据。
桑本谦教授极具艺术家气质,长身鹤立,授课主题新颖并富有逻辑感与幽默感,同时重视课堂互动,鼓励同学们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怕出错。桑教授认为,法学问题但不仅仅是规范问题,其更根本的问题是惩罚,如果没有惩罚,那么就会很难确定规则,而权利义务同样如此,法律是用来规范和威慑的,不会过多约束无关紧要的事情。讲堂最后,桑教授对于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的解答,极大调动了同学们对法律法规的兴趣和敬畏,也告诫同学们遵法守法不要知法犯法,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期待“桑神”再临东南!
文字/罗雪
排版/张锐涵